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医院混,每天都跟病人打交道的,怎么可能不碰上个新冠肺炎患者或密接者?这不,5月上旬周一在特需看的一个病人,因为其所乘坐的高铁车厢内确诊了一粒新冠病人,我也荣幸的成为了密接的密接,好在我已打了疫苗,也自觉地戴了口罩,因此被通知在家隔离。

隔离期间则充分体验了政府的关心关爱和关怀:丰台CDC、西城CDC(有点纳闷)、社区卫生院、小区居委会,电话一个接一个,但所问几乎一样:家住哪里?身份证号码?多大年龄?甚至连性别也要核实……,看来,为了工作,大家都不容易!又过了几天,居委会亲自上门装个门磁(第一次见到这玩意),说只要我一出门,她们就能监测到……可是,才装了3天,我就被刑满释放了!因为,密接解除隔离了,鼻咽拭子(挺难受的!)核酸查了两遍阴性,从看诊密接算起也已达到了2周,哈哈

从最近安徽、辽宁和广东的新发疫情来看,防控必须有常态化思维,所以没接种疫苗的得抓紧,想摘下口罩放松警惕的得小心点,因为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一定哪天找上门来!总之,听政府和专家的话没错!

新冠疫情的出现无疑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凡事有弊有利,别的不说,且说每个留观/住院患者都被要求筛查肺部CT,单单这一项检查便发现了大量的肺癌患者,并且大多尚处于早期,这为尽早开展手术和靶向治疗提供了绝佳机会,也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副肿瘤抗体的检测也是发现恶性肿瘤的另一重要策略,根据抗体类型顺藤摸瓜,经常会有意外收获,毕竟此时发现的肿瘤很多都处于更早期,因此处理起来也将更方便,获益也会更大。

在4月份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Ⅰ)》中,重点介绍了副肿瘤综合征的概念,发病机制,以及有关诊断、治疗和复发的一些框架问题。本期将参照年的《AJNRAmJNeuroradiol》,按照解剖部位对各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做一概述。

一、脑:边缘性脑炎

?  边缘性脑炎是指累及边缘系统的炎性病变,包括海马、杏仁核、下丘脑和扣带回皮层。

?  症状:情绪和行为改变,认知功能障碍,记忆丧失,癫痫发作等。

?  副肿瘤抗体:主要是抗Hu,抗CRMP5/CV2和抗Ma2。

?  常见肿瘤: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

?  注1:除了边缘系统,可累及边缘外系统。如抗Ma2可累及脑干和小脑,抗CRMP5可累及脊髓。

?  注2:边缘性脑炎也与非经典的神经细胞表面抗体相关(导致自身免疫性脑炎):包括抗LGI1、抗GAD65和抗CASPR2,虽然这些脑炎多为非肿瘤性,但筛查恶性肿瘤也是合理的。

?  典型影像表现:MR示颞叶内侧T2高信号和肿胀,PET-FDG高代谢,有时伴强化。也可累及边缘系统的其他部分,如下丘脑和乳头体。有时边缘性脑炎会出现肿块样表现,可能会被误诊为肿瘤。

?  鉴别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和低或高级别胶质瘤、淋巴瘤。当边缘性脑炎累及下丘脑时,结节病或淋巴细胞性下垂体炎等炎性情况应该考虑。

?  诊断标准:亚急性起病,症状少于3个月,脑MR示边缘系统异常,脑电图示颞叶有癫痫或慢波活动,脑脊液细胞数增多,合理排除其他病因。

?  辅助检查:脑MR成像、副肿瘤抗体检测、脑电图和肿瘤筛查,包括FDG-PET/CT,必要时脑活检。

二、脑:副肿瘤小脑变性

?  临床表现:肢体和躯干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和构音障碍。这些症状通常会持续数周至数月。病理上,患者小脑浦肯野细胞进行性丧失。脑脊液显示细胞增多和寡克隆带阳性。

?  副肿瘤抗体:包括抗Yo(PCA-1)、抗Ri(ANNA-2)和抗Tr/DNER。

?  相关肿瘤:卵巢癌、乳腺癌和霍奇金淋巴瘤。

?  影像学表现:急性期:小脑半球T2高信号(与感染性或炎性小脑炎鉴别)。慢性期:T2高信号改善,小脑FDG-PET低代谢、萎缩或两者兼有(鉴别诊断包括酒精变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如MSA-C)和感染性/炎性小脑炎后遗症)

?  辅助检查:头部MRI、副肿瘤抗体和肿瘤筛查。女性患者盆腔超声或磁共振。

三、脑:脑干脑炎

?  脑干脑炎,是指主要累及脑干的炎症,但小脑脚和小脑半球也可受累。

?  临床表现: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和眼肌麻痹。

?  副肿瘤抗体:抗Ma2,最近鉴定与抗KLHL11有关。

?  相关肿瘤: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如精原细胞瘤有关。也见于神经内分泌和其他肿瘤。

?  影像学表现:急性期可见小脑、小脑脚、脑干T2高信号及/或强化,后期小脑和脑干萎缩较常见。个别出现脑桥的十字状T2高信号和小脑中脚的T2高信号(类似MSA),肥厚性橄榄变性也可以见(齿状核-红核-橄榄通路的中断)

?  鉴别诊断:李斯特菌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以及其它炎症性疾病,如Beh?et疾病、SLE、Bickerstaff脑炎或MillerFisher综合征。脱髓鞘疾病,如MS、NMOSD和抗MOG相关

四、颅神经病变

?  临床表现:副肿瘤性脑神经病变罕见,症状取决于受累的脑神经。如第Ⅷ神经受累,出现平衡异常和感音神经性听力丧失;有胆囊癌患者出现第Ⅲ、Ⅵ、Ⅶ颅神经的副肿瘤神经病变。

?  副肿瘤抗体:抗Hu和与精原细胞瘤相关的Kelchlike-11抗体

?  影像学表现:受累颅神经增强和/或增大。

?  鉴别诊断:感染、GBS、CIDP,其它如结节病、淋巴瘤和癌性脑膜炎等。注意,伴脑神经病变的癌症患者中,软脑膜转移常见。

?  辅助检查:脑磁共振薄扫+强化

五、脊髓炎

?  副肿瘤性脊髓炎罕见,可能被低估。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合并大脑异常—如副肿瘤性脑脊髓炎

?  临床表现:急性脊髓炎或进行性脊髓病,肌无力、麻木和肠或膀胱功能障碍。其他症状如头痛、癫痫和躁动提示颅内受累。

?  副肿瘤抗体:抗CRMP5/抗CV2和抗Amphiphysin最为常见。

?  相关肿瘤: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最常见。副肿瘤性AQP-4IgG血清阳性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也有报道。

?  影像学表现:纵向广泛的T2高信号和强化,FDG摄取异常。

?  鉴别诊断:NMOSD、神经结节病、硬脊膜动静脉畸形、放射性脊髓炎和脊髓梗死。

六、多发神经病

?  临床表现:副肿瘤多神经病变罕见,通常表现为感觉神经病。特征为疼痛、感觉异常和振动感丧失。个别见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的其它组合

?  副肿瘤抗体:抗Hu或抗CRMP5阳性

?  影像学表现:报道很少。可显示马尾异常,增强累及背神经根或腹神经根,强化模式并不总是与症状相关。硬化性骨病变和周围神经根强化是提示POEMS综合征最重要的影像学特征

?  鉴别诊断:GBS、感染、CIDP、脊髓梗死等。神经结节病或软脑膜癌多见结节样强化。

?  辅助检查:抗体检测、肌电图和腰椎MR成像。

七、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的副肿瘤综合征见下表

抗体无疑是诊断副肿瘤综合征的重要一环。但对抗体的认识应该客观公正,有时抗体带来的困惑或陷阱并不少见。关于副肿瘤抗体,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抗体的检测结果能否合理的解释临床综合征?如抗Hu+伴麻木的患者是否存在抗Hu综合征(快速进展共济失调或脑脊髓炎)?也许是长春新碱治疗的副作用呢!

2.并非检测到的抗体都能解释临床症状,如检测到低滴度的抗VGKC,抗神经节AchR抗体有时需考虑其他原因;

3.有的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如CSF的抗NMDAR、抗LGI1,有的则为假阳性如SCLC抗Hu多见,但并无副肿瘤综合征;

4.有的抗体本身有提示某种特定肿瘤的风险,即使不存在神经综合征,这种风险也可能存在(如抗Hu与SCLC);

5.有的副肿瘤综合征应以脑脊液抗体检测作为金标准,如抗NMDAR脑炎;

6.检测的抗体并非唯一的免疫机制,有的患者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可有多种抗体或多种自身免疫病;

7.治疗的目标应看临床效果,而非抗体滴度水平,如MG和AchRab,NMDAR脑炎;

下表显示副肿瘤综合征的相关抗体及肿瘤:

经典副肿瘤综合征相关抗体(抗体针对细胞内抗原)

副肿瘤综合征(抗体针对细胞内突触抗原)

突触和其它神经细胞抗体疾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已知肿瘤的患者,如果出现副肿瘤综合征或加重,提示可能肿瘤复发。但副肿瘤综合征也可能发生在肿瘤诊断之前(70%),那么一旦怀疑副肿瘤综合征,应立即筛查肿瘤,进行全身各系统评估,包括危险因素、肿瘤家族史等。毕竟早一天发现肿瘤,早一天清除掉对预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其它注意事项如下:

1.怀疑自身免疫性脑炎,首选胸、腹、盆腔CT+增强,以及血清肿瘤标记物如CA、CA15-3、PSA、CEA;

2.明确为特定的自身免疫病后,应重点筛查相关的特定的肿瘤;

3.年轻女性出现抗NMDAR脑炎,最大可能为卵巢畸胎瘤,应进行盆腔MRI+增强,经阴道超声,如果阴性,每隔3-6个月进行筛查,最少3年,以发现那些很小的肿瘤

4.女性患者出现抗Yo副肿瘤小脑变性,最大可能是乳腺癌和生殖道肿瘤,应进行盆腔MRI+增强、乳房x拍片和巴氏涂片等。如果乳房x片呈阴性,则应做乳房MRI。如果上述检查阴性,可行PET/CT(可发现95%的肿瘤);

5.抗Hu阳性的患者,无论是否存在抗Hu副肿瘤综合征,都有患SCLC的风险。胸部CT+增强是首选检查;

6.抗DNER或GluR1抗体阳性的小脑变性患者,易患霍奇金淋巴瘤(约90%的抗DNER阳性患者有此肿瘤)。首选胸、腹和盆腔CT+增强,第二步即PET/CT。淋巴结活检的门槛应降低。注意激素对活检结果的影响,必要时重复影像学检查;

7.年轻男性出现Ma2抗体,应行睾丸超声评估是否患有睾丸癌,此外通过CT或MRI排除疾病向盆腔或腹部扩散

8.局限性SCLC患者,10个月前已手术切除,如果出现感觉神经元病,需要立即对其肺癌进行复治。换句话说,癌症患者如果新发或复发副肿瘤综合征,应立即复治肿瘤,因为肿瘤可能已经复发或扩散。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用于治疗某些恶性肿瘤并取得了突破。这些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如CTLA-4(cytotoxicTlymphocyte–associated4),PD-1(programmeddeath1)和PD-L1,促使后天免疫系统持续和广泛激活,从而产生有效的抗肿瘤效应,提高了患者生存率(特别是黑色素瘤)。

然而,这些ICIs也可产生免疫毒性,若发生在神经系统,称之为神经性免疫相关副作用(neurologicalimmune-relatedadverseeffects,nirAEs),有些表现与副肿瘤综合征类似(如下表),有专家认为ICIs可增加副肿瘤综合征的发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的神经毒性

因此,应用ICIs治疗恶性肿瘤时,如果患者出现类似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则应分析该临床表现的具体原因,因为这将影响后续的处理。比如SCLC,同时应用顺铂化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派姆单抗)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进行性加重的感觉神经病,同时检测到抗Hu阳性,这时考虑副肿瘤综合征是成立的。但抗Hu阳性也可发生于SCLC不伴副肿瘤综合征的患者(占16%),而顺铂也可导致感觉神经病,所以铂中毒性感觉神经病也是一种诊断选项。鉴别二者,有赖于电生理检查,如果最终确定为铂中毒感觉神经病,那可继续应用pembrolizumab;如果最终确定为副肿瘤性背根神经节受累所致的感觉神经元病,那需要终止应用pembrolizumab。

关于副肿瘤综合征的内容大致这么多,额利用业余时间终于理出个大概头绪,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六一儿童节到了,恰逢国家放开三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babanaa.com/csfz/8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