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生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炎炎夏日,让人觉得浑身燥热,但这对现代人而言,并不是多大的问题,只要在家里开着冷气,就可以消暑了。
但在远古时代,没有这么先进的技术,一到夏天,古人怎么避过炎热的夏天?
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先民们已经能够利用热水来制造冰块,这种技术叫做“夏造冰”。古代的人,把水倒进一个大罐子里,然后把罐子封死,然后用一根线把罐子挂在一口深井里,在里面泡上三四天,就能做成一口冰缸。
古人有许多降温的办法,其中以用冰为主。人们把自然形成的冰储存起来,待来年夏季再用,“夏造冰”是年以前的事了。
《庄子·徐无鬼》中所载“夏造冰”之说,源于“冬有炉,夏有冰”之意。其做法,便是将烧开的沸水倒入缸中,再以全新的绸缎封口,再将缸中之水倒入井中,浸三天,使缸中之水结成冰。
淮南王刘安等人就是用这种方法,到了夏天试验,果然奏效。
由于在一定的外界温度下,水的密度,体积,质量,以及在封闭状态下所承受的压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当水处于较高的温度时,其冷却的速率往往要高于较低的温度,这一现象被称为“姆潘巴现象”。
古代的人们认为,要想把水变成冰,有两个条件:第一,温度要在零度以下,第二,要有冰核。冰核素是一种能把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东西,一般来说,无机的冰核素只能把水冻结到零下10摄氏度。
现代生物学家已经发现,有些细菌能在-2至5摄氏度之间冻结海水。研究发现,从实验室中分离出的冰核细菌可以划分为假单胞菌属、斯氏菌属和黄单胞菌。
前人的研究发现,冰核的核心是一种由冰核菌产生的蛋白质,当古代人类将一锅热水倒入锅中时,其中就存在着冰核菌,因此,水可以成冰。
古代人最常使用的办法就是用冰来保存。冬天从结冰的河流中挖掘出一定数量的冰,存放在冰窖中,等到第二年夏天取出时,这些冰还未彻底化开,不仅可以用来降温,还可以用来储存食物、饮料等。
春秋时期,有一种名为“冰鉴”的器物,以黄铜铸成,四四方方,有盖子,内有一大缸,是第一个以冰冻食品为原料的器物,在冰鉴中,四四方方的酒壶里,装满了美酒,在酒壶和酒壶中间的空隙里,放上一片冰片,就可以享受到“冰封甘甜,斟饮而饮,清凉爽口”的享受了,在那个时候,已经算是很奢侈的了。
在古代,沿海地区的渔民为了保持海鲜的新鲜,往往会在冬季储存大量的冰,夏季则将鲜鱼放在冰里,因此被称为“冷鲜船”,被称为“冰鲜船”。
挖冰,藏冰,始于周朝。隆冬时节,有三尺厚的冰层,凿冰工走在上面,先要用锋利的铁镐,在上面划出一道又一道的粗大线条,纵横纵横,很是工整。
到了十七世纪,冰块被发明出来,温度计也被发明出来。一六七三年,由南怀仁领导的北京天文台率先制作了一支温度计。
元明清时期,人们用天然的冰做冷饮,用的是天然形成的冰,这种冰放入滚烫的开水中,表面上看起来晶莹透明,但一旦融化,就会露出泥沙,有的甚至会有海兽的尸体,有的甚至会有海兽的分泌物。
在中国北部,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宋帝考虑到群臣的安危,又不想让他们中暑,便下令让能歇的大臣都歇一歇,不能休息的大臣,便每隔一段时间,便给他们“颁冰”。
远古时期人们对冰、保险食品等方面的研究,体现古代人们的勤奋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