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白癜风用药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610/4637070.html
中国财富强
很多人都热衷于预测中国何时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所谓的高收入国家的定义,是世界银行为了确认每个国家的借贷资格所做的分类。每年7月日,世界银行都根据前一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来修订世界经济体的分类。
年7月日,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做出的收入组分类如下:低收入为,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指,美元至4,美元;上中等收入指4,美元至2,65美元;高收入为2,66美元以上。
所谓GNI(或称GNP,一度也成为中国经济主要发展目标,后改为GDP),目前中国的GNI比GDP略低一些,但基本可以等同。
联合国承认的发达国家大概有42个,它们是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衡量的。目前,被联合国承认的发达国家及地区有:
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美国、英国、安道尔、巴林、巴巴多斯、文莱、塞浦路斯、爱沙尼亚、中国香港、以色列、列支敦士登、马耳他、摩纳哥、卡塔尔、圣马力诺、新加坡、斯洛文尼亚、阿联酋。
中国要跻身高收入国家有多难如果只是计算中国何时可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还是容易计算出结果的。
年中国GDP总量达到67.67万亿,人均GDP为元,即便按照:6.2的汇率计算,还是不到美元。假如今后5年的名义GDP年均增速为7%,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以目前的水平:6.5维持不变,则到年的人均GDP为.04万美元,依然与美元这一高收入国家门槛有不小的差距。
那么,今后十年中国总应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吧?也未必。假如未来十年名义GDP的平均增速降至6%(5年为6.3%),年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7,则到年的人均GDP为.2万美元,还是没有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即便今后十年的经济状况要比假设的好,实际人均GNI超过了美元,但不排除世界银行上调高收入国家标准的可能。
因此,未来中国要成为高收入国家,存在三大障碍:
第一,未来GDP增速能否维持6%左右的水平。
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盈利增速已经降至2.3%,官方存款利率已经降至.5%,在西方国家,这样的经济环境所对应的GDP增速也就在3-4%水平了。德国、韩国和日本这三个制造业大国的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速之后,GDP都是减半增长的。而中国从过去9-0%的高速增长,即便降至6%,也似乎略高一点。
发现不少学者或官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非常乐观。而乐观的理由总是从“人均牛奶消费、人均电力消费、人均铁路里程……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空间很大”的角度提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岂不是越贫困的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就越大,就越应该乐观?那么,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应该比中国更好,因为中国毕竟是中高收入国家了,排名全球80位左右,还有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比中国更落后,故经济增长潜力更大?
其实,我一直认为应该从三个维度去看中国经济,一是人口因素(劳动力供给与消费需求),二是结构因素(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度),三是环境因素(全球经济状况)。目前看,这三个维度的状况都不乐观。
第二,人民币汇率能否保持稳定。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广义货币M2规模扩大太快,到今年年末估计达到68万亿。与GDP之比为2.3,而美国只有0.6,欧盟为0.9,韩国.3,日本.6,均大大低于中国。人民币从05年开始升值,至4年月历时9年;4年之后人民币开始缓慢贬值,目前看应该会采取渐进式贬值方式,所以,今后十年,:7的汇率水平能否稳住也是存疑的。
第三,十年之后的高收入国家标准理应提高。
过去十几年中,高收入国家标准从人均GNI万美元逐步提升到目前的元,提升幅度超过20%。今后十年,随着世界各国政府竞相采用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泛滥现象难以改观,那么,0年之后高收入国家标准提升至.4万美元也是偏保守的估算。
在上世纪的年,被列入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美元,因为那个年代,货币还没有泛滥。我们总是说,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相当于日本70年代。其实,日本在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美元,相当于目前的美元。
中国的人口占全球9%,目前高收入国家人口占全球20%左右,如果中国被纳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则意味着全球39%人口成为高收入人口,这显然也是违反常识的,即高收入人口的比重不可能太高,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高收入国家了。因为高收入、中等收入与低收入之间始终是一个相对概念。
中国GDP高增长与他国有何不同中国的GDP高增长,年之前主要是靠第二产业的崛起,其中制造业是恰逢全球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年之后房地产业也崛起了,中国经济靠房子和车子双轮驱动。这些都是正常的,与那些经济成功转型国家类似。
但中国GDP高增长与其他国家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对投资的依赖度太高。在世界银行数据库里,我们可以找到,中国20-04这四年间,资本形成(也就是通俗讲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7%、47%、48%、46%。与中国该指标相同或超过中国的,只有四个国家:赤道几内亚、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和不丹。
4年的资本形成占GDP比重的数据中,美国9%、德国9%,日本2%,韩国29%、中国香港24%、俄罗斯20%、印度32%、巴西20%。可见中国的投资占比基本超过发达国家的一倍,同时,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中国的这一占比几乎是全球平均的两倍(全球年的数据为22.2%),这就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真相。
这说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国民储蓄率很高的基础上,社会整体属于少消费、多储蓄,储蓄率高了投资才会多;对投资的依赖度太高,则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
不少人认为,中国GDP有虚假成分。我觉得总体看应该是真实的,因为那么高的投资率才带来那么少的产出,你还认为这产出是高估了?当然,个别省市有报高之嫌也是正常的,因为还有些省份可能是低报了。我的推测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GDP存在低报可能,因为民企存在少报收入少纳税的动机;而国企占比较高的地区,存在高报GDP的可能,因为国企需要获得更多贷款,地方政府也需要政绩。
若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不仅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投资质量更差。因为另一个统计数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扩张得更加离谱。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GDP比重达到83%,而资本形成占GDP比重只有43.8%(国家统计局数据)。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资本形成额要多出26.6万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资本形成总额是非常相近的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差额很小。如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26万亿,而资本形成总额为3.48万亿;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6万亿,资本形成总额为5.59万亿。后者大于前者是十分正常的,因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包括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而资本形成总额包括无形资产投资。
那么,为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年之后就大幅超过资本形成总额呢?我认为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国家土地出让金收益虽然下降,也超过3万亿,但这部分是不计入资本形成总额的,因为土地本身不创造价值。但计入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购买以前年度生产的产品,而资本形成总额却不包括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在以前年度已经计入当年的GDP。
第三,这些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建设周期较长,不少项目难以在当年统计为资本形成总额。如拆迁等费用均统计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但不统计在资本形成中。
第四,近年来利息成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估计5年全社会利息支出就达到8万亿。
第五,尽管有以上四大因素来解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差额,但对于26.6万亿的巨大缺口,这些因素还是不足以完全解释这个缺口如此之大的原因。因此,最后一个原因是数据虚报或投资资金挪用带来的灰色收入。
虚报投资的原因,对地方政府而言或是为了政绩,对于企业而言则可能是为了骗取贷款,但资金却没有流向实体投资。至于灰色收入部分,太多的腐败案例可以来佐证“回扣”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应该不小。如20年7月审计署发布了年审计署绩效报告,在报告中提到“截至年6月底,全国审计机关共对京沪高速铁路等已投入资金.9万亿元的5.4万个投资项目实施了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核减工程价款和挽回损失、节省工程投资亿元,占相关项目投资总额的3.5%”。
靠高投资维稳GDP模式恐难持久简单测算一下,自年开始至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超过20%,也就是超过M2的增速,后者大约在7%左右。如今,无论是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或M2的增速,都已经降下来了。尽管已经降下来了,但体量还是非常庞大,说明为了拉动GDP增长,靠这种巨量投资驱动,靠货币疯狂扩张难以持久。而且,其代价也是巨大的。
比如,根据财政部网站显示,国有企业去年实现利润才2.3万亿,但债务却增长了2.3万亿。估计债务增长中有很大一块是利息支出,估计至少有4万亿,而全社会去年仅债务的利息成本就达到8万亿。
美国5年的GDP中资本形成额大约为3.38万亿,中国的资本形成额则为4.54万亿。所以,无论是GDP的增量,还是投资规模,去年中国均大大超过了美国。这也是为何中国的人民币贬值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要大于美联储加息的原因。
更为惊奇的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然达到8.86万亿,超过美国5万多亿美元,这肯定大有水分。这些水分流向哪里呢?估计多数去了资本市场,由此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巨大泡沫。从房地产到股票,从各类理财产品到债券。
所以,我们不难从GDP高增长的线索中寻找出中国主要症结的出现逻辑:
GDP高增长高投资宽货币高债务赤字财政资金脱实向虚资产配置荒资产泡沫通货膨胀本币贬值。
过去那么长时间以来,通胀压力之所以不大,还是与居民收入结构的扭曲有关。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6,即大部分收入和财产被少数人所拥有,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故通胀压力不大。但凡事都会有极限,目前贬值压力已经显现,通胀也蠢蠢欲动。一旦出现恶性通胀,则货币政策就难以维持宽松,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就会加大。
无论是五年发展规划,还是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把GDP当作预期性目标,把就业、环保等作为约束性目标。但在现实中,却把GDP当作约束性目标。这说明,书面逻辑与操作逻辑是不一致的。回顾过去历史上如此众多的书面报告,分析原因十分到位,改革方案也鼓舞人心,但落实到操作层面,却常常遥遥无期,由此也导致了上述诸多问题的不断日积月累。
如果把GDP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看成是赶超英美的标志,这与大跃进时代的全民大炼钢铁似有类似之处,即便GDP赶超了,我们在其他很多方面还是落后人家一大截。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做得很棒了,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缩小贫富差距,过过小康生活已经不错了。
延伸阅读:
全球GDP排名()年世界各国GDP预测排名出炉。多家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为6.5%。
年世界各国GDP总值排名预测前十个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巴西和加拿大。其中,美国以.22亿美元位居榜首,美国的经济依然发达,在世界上还是处于领先的位置,在年的时候,美国的GDP总值达到了7.42万亿美元,在年,美国的GDP有望突破20万亿美元。
GDP总量国家名称单位亿美元GDP总量(人民币亿元)地区第美国.74亿¥.25亿元美洲国家第2中国.85亿¥.亿元亚洲国家第3日本.6亿¥亿元亚洲国家第4德国.06亿¥.亿元欧洲国家第5英国.8亿¥7.亿元欧洲国家第6印度.09亿¥.亿元亚洲国家第7法国.68亿¥.5亿元欧洲国家第8意大利.38亿¥08.亿元欧洲国家第9巴西.67亿¥.亿元美洲国家第0加拿大.68亿¥亿元美洲国家第韩国.亿¥.25亿元亚洲国家第2西班牙.26亿¥.亿元欧洲国家第3澳大利亚37.58亿¥.亿元大洋州国家第4俄罗斯.68亿¥.25亿元欧洲国家第5墨西哥.53亿¥78.亿元美洲国家第6印度尼西亚.38亿¥.亿元亚洲国家第7荷兰.92亿¥.75亿元欧洲国家第8土耳其.4亿¥亿元亚洲国家第9瑞士.27亿¥.4亿元欧洲国家第20沙特阿拉伯.7亿¥.亿元亚洲国家第2阿根廷.85亿¥.亿元美洲国家第22中国台湾.74亿¥.亿元亚洲第23波兰.86亿¥.亿元欧洲国家第24瑞典.36亿¥.25亿元欧洲国家第25尼日利亚5.28亿¥亿元非洲国家第26比利时.62亿¥.亿元欧洲国家第27伊朗.26亿¥.25亿元亚洲国家第28挪威45.9亿¥.亿元欧洲国家第29泰国42.66亿¥.25亿元亚洲国家第30奥地利.93亿¥.亿元欧洲国家第3马来西亚.39亿¥.4亿元亚洲国家第32阿闻酋.9亿¥.6亿元亚洲国家第33菲律宾.53亿¥.亿元亚洲国家第34南非.29亿¥2.亿元非洲国家第35香港.78亿¥22.25亿元亚洲第36新加坡.99亿¥8.6亿元亚洲国家第37以色列.93亿¥.亿元亚洲国家第38丹麦.7亿¥.9亿元欧洲国家第39哥伦比亚.5亿¥.亿元美洲国家第40爱尔兰.56亿¥.25亿元欧洲国家第4智利.5亿¥.4亿元美洲国家第42芬兰.6亿¥.亿元欧洲国家第43孟加拉国.23亿¥.亿元亚洲国家第44越南.45亿¥.亿元亚洲国家第45卡塔尔22.2亿¥7.亿元亚洲国家第46葡萄牙.5亿¥0.9亿元欧洲国家第47希腊.36亿¥.5亿元欧洲国家第48伊拉克.86亿¥4.25亿元亚洲国家第49捷克.87亿¥23.6亿元欧洲国家第50哈萨克斯坦.69亿¥2.亿元亚洲国家第5秘鲁.9亿¥.亿元美洲国家第52阿尔及利亚.56亿¥亿元非洲国家第53新西兰72.5亿¥.亿元大洋州国家第54委内瑞拉.27亿¥.亿元美洲国家第55科威特47.76亿¥亿元亚洲国家第56匈牙利.36亿¥.75亿元欧洲国家第57摩洛哥75.5亿¥.9亿元非洲国家第58安哥拉.69亿¥.亿元非洲国家第59厄瓜多尔.73亿¥.亿元美洲国家第60乌克兰.07亿¥.亿元欧洲国家第6斯洛伐克96.5亿¥.4亿元欧洲国家第62斯里兰卡.09亿¥.亿元亚洲国家第63苏丹.7亿¥.亿元非洲国家第64缅甸.46亿¥.亿元亚洲国家第65埃塞俄比亚.38亿¥.亿元非洲国家第66肯尼亚.58亿¥.亿元非洲国家第67乌兹别克斯坦.57亿¥.亿元亚洲国家第68多米尼加共和国.亿¥.25亿元第69白俄罗斯.97亿¥.亿元欧洲国家第70阿塞拜疆.27亿¥.9亿元亚洲国家第7危地马拉.25亿¥.亿元美洲国家第72卢森堡65.69亿¥.亿元欧洲国家第73阿曼65.55亿¥.亿元亚洲国家第74乌拉圭.43亿¥.4亿元美洲国家第75黎巴嫩.亿¥.亿元亚洲国家第76土库曼斯坦58.93亿¥.亿元亚洲国家第77巴拿马.26亿¥.亿元美洲国家第78克罗地亚52.94亿¥.25亿元欧洲国家第79保加利亚.3亿¥.亿元欧洲国家第80坦桑尼亚.47亿¥.6亿元非洲国家第8立陶宛.5亿¥.亿元欧洲国家第82也门.56亿¥亿元亚洲国家第83加纳.2亿¥.亿元非洲国家第84斯洛文尼亚.62亿¥.亿元欧洲国家第85突尼斯.29亿¥.亿元非洲国家第86约旦.2亿¥.亿元亚洲国家第87玻利维亚.04亿¥.75亿元美洲国家第88科特迪瓦.08亿¥.25亿元非洲国家第89利比亚.8亿¥.亿元非洲国家第90巴林.8亿¥.亿元亚洲国家第9喀麦隆.2亿¥.亿元非洲国家第92巴拉圭34.4亿¥.亿元美洲国家第93拉脱维亚34.6亿¥.5亿元欧洲国家第94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2亿¥.亿元美洲国家第95乌干达.58亿¥.亿元非洲国家第96萨尔瓦多.79亿¥.9亿元美洲国家第97赞比亚27.7亿¥.25亿元非洲国家第98尼泊尔.88亿¥.25亿元亚洲国家第99爱沙尼亚.69亿¥66.亿元欧洲国家第00莫桑比克22.44亿¥.75亿元非洲国家第0洪都拉斯.99亿¥32.4亿元美洲国家第02阿富汗.29亿¥.亿元亚洲国家第03柬埔寨.6亿¥.75亿元亚洲国家第04塞浦路斯.67亿¥.9亿元亚洲国家第05巴布亚新几内亚89.24亿¥82.75亿元大洋州国家第06冰岛85.88亿¥6.75亿元欧洲国家第07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73.56亿¥.75亿元第08塞内加尔67.44亿¥.5亿元非洲国家第09格鲁吉亚56.77亿¥.亿元亚洲国家第0加蓬54.78亿¥.亿元非洲国家第老挝50.2亿¥.75亿元亚洲国家第2津巴布韦49.94亿¥.25亿元非洲国家第3纳米比亚49.24亿¥.75亿元非洲国家第4牙买加47.3亿¥99.亿元美洲国家第5乍得47.04亿¥99亿元非洲国家第6尼加拉瓜38.72亿¥亿元美洲国家第7博茨瓦纳38.43亿¥.亿元非洲国家第8蒙古36.99亿¥.亿元亚洲国家第9布基纳法索34.33亿¥.亿元非洲国家第20阿尔巴尼亚32.4亿¥.亿元欧洲国家第2文莱30.38亿¥84.亿元亚洲国家第22马里29.3亿¥.亿元非洲国家第23毛里求斯29.02亿¥.亿元非洲国家第24刚果22.03亿¥.6亿元非洲国家第25马斯顿.88亿¥.25亿元欧洲第26亚美尼亚0.74亿¥.25亿元亚洲国家第27赤道几内亚03.99亿¥.9亿元非洲国家第28马耳他03.43亿¥.4亿元欧洲国家第29卢旺达00.9亿¥.6亿元非洲国家第30马达加斯加97.5亿¥.亿元非洲国家第3巴哈马95.5亿¥.9亿元美洲国家第32海地93.39亿¥.6亿元美洲国家第33贝宁90.6亿¥.亿元非洲国家第34塔吉克斯坦85.89亿¥.亿元亚洲国家第35尼日尔84.79亿¥.9亿元非洲国家第36吉尔吉斯斯坦83.0亿¥58.亿元亚洲国家第37几内亚75.87亿¥.亿元非洲国家第38摩尔多瓦70.09亿¥.亿元欧洲国家第39马拉维64.89亿¥.亿元非洲国家第40苏里南57.44亿¥亿元美洲国家第4厄立特里亚54.78亿¥.亿元非洲国家第42毛里塔尼亚5.38亿¥32.25亿元非洲国家第43斐济49.73亿¥30.亿元大洋州国家第44塞拉利昂49.8亿¥.亿元非洲国家第45多哥49.8亿¥.亿元非洲国家第46巴巴多斯46.52亿¥.75亿元美洲国家第47斯威士兰44.45亿¥.亿元非洲国家第48圭亚那36.03亿¥.亿元美洲国家第49布隆迪35.2亿¥29.5亿元非洲国家第50马尔代夫34.83亿¥27.6亿元亚洲国家第5不丹27.48亿¥7.75亿元亚洲国家第52利比里亚22.82亿¥42.亿元非洲国家第53莱索托22.35亿¥39.6亿元非洲国家第54吉布提2.4亿¥33.75亿元非洲国家第55中非20.96亿¥3亿元非洲国家第56伯利兹9.3亿¥20.6亿元美洲国家第57佛得角8.76亿¥7.25亿元非洲国家第58圣马力诺6.33亿¥02.亿元欧洲国家第59圣卢西亚5.65亿¥97.亿元美洲国家第60塞舌尔5.55亿¥97.亿元非洲国家第6所罗门群岛3.86亿¥86.亿元大洋州国家第62安提瓜和巴布达3.86亿¥86.亿元美洲国家第63几内亚比绍2.08亿¥75.5亿元非洲国家第64格林纳达0.55亿¥65.9亿元美洲国家第65圣基茨和尼维斯9.74亿¥60.亿元美洲国家第66西萨摩亚9.2亿¥57亿元大洋州国家第67瓦努阿图8.9亿¥55.6亿元大洋州国家第68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8.28亿¥5.75亿元美洲国家第69冈比亚8.2亿¥5.亿元第70科摩罗6.68亿¥4.75亿元非洲国家第7多米尼克5.77亿¥36.亿元美洲国家第72汤加5.07亿¥3.6亿元大洋州国家第73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ao3.82亿¥23.亿元第74密克罗尼西亚3.2亿¥20.亿元大洋州国家第75贝劳2.85亿¥7.亿元第76马绍尔群岛2.08亿¥3亿元大洋州国家第77基里巴斯.69亿¥0.亿元大洋州国家第78图瓦卢.36亿¥2.25亿元大洋州国家第79叙利亚0亿¥0亿元亚洲国家第80埃及0亿¥0亿元非洲国家第8巴基斯坦0亿¥0亿元亚洲国家比较让人遗憾的是俄罗斯没有进入前十,他们排在了澳大利亚后面,位列4名。
另外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在逐年缩小,过去的一年,中国的GDP增长了2万亿美元,而美国只增长了.4万亿美元。而中国增长部分的数值,已经接近法国全年的GDP总额了,太惊人!难怪西方国家惊呼,中国来了!
报道称,在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它距离将美国拉下第一名的位置越来越接近,并且在推动全球经济扩张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以购买力平价来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一。
中国大陆城市GDP排名()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亿元,同比增长6.9%,为近年来首次提速。城市GDP方面:截至月23日,全国城市去年经济运行数据多已公布,根据信息汇总,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00强排名如下:
四大经济强省方面:广东2个省辖市中0个进入百强;江苏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百强,是唯一所有省辖市都跻身百强的省份;山东7个省辖市中5个进入百强,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浙江个省辖市中8个进入百强。
详细排名:
.上海3亿元,同比增长6.9%(人口:万)
2.北京2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7万)
3.深圳(广东)2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万)
4.广州(广东2)亿元,同比增长7.3%(人口:万)
5.重庆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万)
6.天津亿元,同比增长3.6%(人口:万)
7.苏州(江苏)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万)
8.成都(四川)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9.武汉(湖北)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0.杭州(浙江)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9万)
区间分析:根据最新核算,深圳的经济总量在年就已超越广州,作为经济特区和开放前沿,其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GDP未来有望超越京沪;去年天津投资情况不佳,虽然并未受到滨海滨区改变统计口径的影响,但经济增速仍下滑明显。
.南京(江苏2)75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2.青岛(山东)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87万)
3.无锡(江苏3)05亿元,同比增长7.4%(人口:万)
4.长沙(湖南)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万)
5.宁波(浙江2)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万)
6.佛山(广东3)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万)
7.郑州(河南)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00万)
8.南通(江苏4)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9.东莞(广东4)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万)
20.烟台(山东2)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70万)
区间分析:长沙GDP提升迅速,接连超越许多城市,突显了娱乐产业和明星效应的助推作用;郑州近年来迅猛发展得益于河南举全省之力,而做大做强的郑州也带动了全省发展的提速,这与“小马拉大车”终致全省经济增长缓慢的省会发展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2.泉州(福建)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85万)
22.大连(辽宁)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万)
23.济南(山东3)7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万)
24.西安(陕西)7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万)
25.合肥(安徽)79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万)
26.福州(福建2)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万)
27.唐山(河北)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万)
28.常州(江苏5)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47万)
29.长春(吉林)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30.哈尔滨(黑龙江)6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万)
区间分析:去年济南大力修路,经济增速开始提升,但被誉为“济南两条腿”之一的第二条经十路(旅游路-刘长山路延长线)仍未贯通,加快发展还需更大魄力;西安去年经济增速本不算快,但托管西咸新区使得原咸阳部分GDP纳入自身统计,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激增。
3.徐州(江苏6)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7万)
32.石家庄(河北2)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万)
33.潍坊(山东4)6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34.沈阳(辽宁2)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万)
35.温州(浙江3)亿元,同比增长8.4%(99万)
36.绍兴(浙江4)53亿元,同比增长7.2%(50万)
37.扬州(江苏7)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38.盐城(江苏8)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万)
39.南昌(江西)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万)
40.淄博(山东5)4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区间分析:沈阳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红利推动,经济形势有所回温,整体表现好于去年;温州人口基数大、辖区面积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增速近年来保持高位运行,今后在全国GDP排名有望进一步前移。
4.昆明(云南)4亿元,同比增长0%(人口:万)
42.泰州(江苏9)4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万)
43.鄂尔多斯(内蒙古)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20万)
44.济宁(山东6)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万)
45.台州(浙江5)4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46.临沂(山东7)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万)
47.洛阳(河南2)4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万)
48.厦门(福建3)4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万)
49.东营(山东8)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万)
50.南宁(广西)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万)
区间分析:泰州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地级市,发展速度连续多年位居江苏前列,去年更居于榜首,未来其在省内的GDP排名有望继续前移;金砖峰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厦门城市化水平和国际知名度,基建、旅游、交通、贸易等领域均受益明显。
5.镇江(江苏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39万)
52.嘉兴(浙江6)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53.襄阳(湖北2)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万)
54.金华(浙江7)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万)
55.宜昌(湖北3)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43万)
56.惠州(广东5)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
57.沧州(河北3)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万)
58.漳州(福建4)3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万)
59.威海(山东9)3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万)
60.邯郸(河北4)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万)
区间分析:漳州凭借出众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威海作为世界宜居之都和全国首个国家级卫生城,其环保至上的发展思路和绝佳的城市环境显著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带给今日中国以深刻启示。
附:
北京市年经济运行情况:GDP同比增长6.7%年,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疏功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增速略低于上年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下降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3亿元,增长7.3%。
全年新经济实现增加值9.6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9.8%,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2.4%。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亿元,增长9.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亿元,增长0.6%(二者有交叉)。
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速(%)
.农业持续转型升级,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稳步发展
年,全市继续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传统农业持续收缩,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23.5%,生猪出栏数、牛奶产量、禽蛋产量分别下降2.%、8.%和4.4%。
与此同时,农业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稳定。全市林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7%;全市观光园实现总收入29.9亿元,增长6.9%;农业会展及农事节庆活动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收入2.5亿元。
2.工业生产增势稳定,效益效率不断提升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二者有交叉)分别增长3.6%和2.%。重点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增长8.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0.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3%,汽车制造业下降2.9%。
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月—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9.7万元/人,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万元/人。
3.第三产业走势平稳,优势行业发挥带动作用
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3.3%。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亿元,增长7.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增长0.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2.6%。
流通领域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运输行业带动下,增长2.%。公共服务业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2.%,教育增长8.3%。
4.投资稳步增长,社会效益增强
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5.7%,增速低于上年0.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在交通、能源、园林绿化等项目带动下,完成.2亿元,增长24.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4%,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亿元,下降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5.9亿元,下降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含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亿元,增长4.2%,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旅游业投资分别增长.2倍、42.8%和23.8%。
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
年末,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6万平方米,下降7.%。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下降47.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2.8万平方米,下降38.3%。
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4.5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施工面积的33.9%,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0.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5.市场消费增势较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年,全市实现市场总消费额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实现服务性消费额.6亿元,增长.8%,占市场总消费额的5.3%,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亿元,增长5.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4亿元,增长0.9%,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2.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收入.6亿元,增长4.9%;餐饮收入.8亿元,增长7.7%。从商品类别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8.%、6.4%和5.3%。
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
6.消费价格走势平稳,生产价格持续上涨
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9%。其中,消费品价格持平,服务价格上涨4.7%。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3.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7.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7%;衣着类价格下降2.2%。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环比上涨0.5%。
年以来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当月同比涨跌幅度(%)
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0.7%和4.4%。2月份,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和.9%,环比均上涨0.3%。
年以来北京市工业生产者出厂、购进价格当月同比涨跌幅度(%)
7.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0%和6.7%。
8.常住人口稳中有降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下降0.%。
从年龄构成看,0-4岁常住人口.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0.4%;5-59岁常住人口.万人,占73.%;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2万人,占6.5%。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人口.6万人,乡村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
总体上看,年全市经济运行平稳,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年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城市新总规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附:
上海市年经济运行情况:GDP同比增长6.9%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成效进一步显现。
全年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99亿元,下降9.5%;第二产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83.47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0%。
从主要行业看,全年工业增加值8.54亿元,比上年增长6.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36亿元,增长6.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2.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2.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8.9%;金融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8%;房地产业增加值70.04亿元,下降9.%。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增速同比提高6.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7.59亿元,增长6.6%。
分行业看,六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2.5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7.6%,汽车制造业增长9.%,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增长.8%,精品钢材制造业增长2.0%,成套设备制造业增长4.2%,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6.9%。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5.92亿元,比上年增长5.7%,增速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2.6%,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7.3%,生物医药增长6.9%,节能环保增长7.4%,高端装备增长3.%,新材料增长3.2%,新能源增长2.9%。
-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而上年同期为下降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增长0.2%,增速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三、市场销售较快增长,货物贸易增速明显提高
全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速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增长8.%,增速同比提高0.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87亿元,比上年增长8.%,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0亿元,增长7.9%,增速提高3.2个百分点。分商品类别看,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和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0.7%、23.6%和23.2%。
全年无店铺零售业态零售额84.29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49亿元,增长9.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据上海海关统计,全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7.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增速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97.5亿元,增长5.4%;出口.3亿元,增长8.4%。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00亿元,增长5.6%;加工贸易进出口7.56亿元,增长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进出口7.87亿元,增长2.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8亿元,增长3.6%;私营企业进出口5.62亿元,增长9.4%。全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70.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民间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6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增速同比提高.0个百分点。
从主要领域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2亿元,比上年增长9.9%,增速同比提高.0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3.53亿元,增长4.0%,增速回落2.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03.69亿元,增长5.3%,增速提高3.0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0亿元,下降60.8%;第二产业投资.58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投资62.42亿元,增长7.7%。从经济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2亿元,增长8.8%;非国有经济投资4.28亿元,增长2.9%,其中,民间投资.33亿元,增长3.5%,增速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转降为升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7%,涨幅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从两大分类看,服务价格上涨2.3%,涨幅回落2.2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2%,涨幅回落.0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2%,衣着类上涨0.5%,居住类上涨.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9%,医疗保健类上涨6.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6%。
全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9%,均扭转了上年下降的态势。
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势良好,货币信贷运行平稳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增值税2.39亿元,增长5.2%;企业所得税.30亿元,增长4.9%;个人所得税.46亿元,增长6.8%;契税27.55亿元,下降2.5%。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2亿元,增长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6.2%。
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72万亿元,增长2.0%。全年新增本外币各项存款.76亿元,同比少增.56亿元;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76亿元,同比多增.72亿元。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据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3元,名义增长5.0%;经营净收入元,名义增长9.6%;财产净收入元,名义增长7.5%;转移净收入元,名义增长2.4%。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元,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元,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
八、常住人口总量略有减少,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9.7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死亡人口为2.9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比上年下降.2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为.38万人,女性人口为85.95万人,性别比为03.9(以女性为00)。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5万人。
全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7.90万个。截至2月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0万人。
总的来看,年上海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和韧劲。但也要看到,本市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年,全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附:
广东省年经济运行情况:GDP同比增长7.5%
年广东国民经济运行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也为年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
一、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
与全国相比,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0.6个和6.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6.2个百分点。(见表)
二、三次产业持续向好
(一)第一产业增幅提升。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0亿元,同比增长3.5%,增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全省粮食产量同比增长0.4%,蔬菜产量同比增长4.5%,园林水果产量同比增长5.9%;牛肉、禽蛋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4.9%。
(二)第二产业增长加快。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5亿元,同比增长6.7%,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99亿元,同比增长7.2%,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民营工业增长0.6%。工业行业增长面扩大,纳入统计的40个工业行业中,有32个行业正增长,增长面达到80.0%,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电子(增长2.6%)、电器(增长0.%)和汽车(增长.7%)三大支柱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2.6%,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新口径)增加值分别增长3.2%和0.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0个和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已实现趋势性转正,年广东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上涨3.3%,涨幅比上年同期回升3.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5.3%,张幅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幅。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8.28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发展较快,同比分别增长9.2%、8.8%和2.%,三类行业合计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5.6%。
三、三大需求潜力持续释放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提升。年,广东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3.5%,增幅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共完成投资.79亿元,增长24.3%,增幅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是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加快,共完成投资20.44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中高端产业投资增速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6%,增幅同比提高7.0个百分点;其中,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2.7%和32.5%。
(二)消费品市场略有回落。年,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7亿元,同比增长0.0%,增幅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与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9%和6.5%,增幅同比分别提高.8个、3.4个百分点。电商等新兴消费业态高速发展,全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无店铺零售业态零售额同比增长9.3%,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8.3%,无店铺业态零售额和网上商店零售额比全省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分别高0.6个和9.9个百分点。
(三)进出口总额增速提高。年,广东实现进出口总额.9亿元,同比增长8.0%,增幅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4.5%。其中:出口额.8亿元,同比增长6.7%;进口额29.亿元,同比增长0.%。全年对“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进出口增长4.9%;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同比增长93.8%。
四、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年,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同期的4.6:43.4:52.0调整为4.2:43.0:52.8,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从工业结构看,先进制造业(新口径)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3.2%和28.8%,同比提高.6个和0.2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结构看,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3.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从进出口结构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比重为46.%,高于加工贸易比重9.0个百分点。
五、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一)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年,广东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0.9%,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9.9亿元,同比增长3.0%,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8.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亿元,同比增长20.7%,增幅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增幅提高。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元,增长8.7%。
(三)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加快。-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46亿元,同比增长5.9%,增幅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保持年以来的两位数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面为5.0%,比上年同期收窄.个百分点。
(四)物价涨幅平稳,就业保持稳定。年,广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5%,涨幅连续3个月持平。截至2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35.4%、23.9%和72.6%。四季度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47%,同比持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六、先行指标预期积极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幅回落。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45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幅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60万亿元,同比增长3.6%,增幅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
(二)客运量增幅略有提高。-2月,货运量增长7.0%,增幅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客运量增长5.4%,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9.7%,增幅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三)用电量稳步提升。-2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2%,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5.9%,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注:仅供参考。
来源:互联网、政经深观察、中国社会保障学会(ID:caoss)、中国经济网、西陆网(ID:Xiluwang)、中国城市中心(ID:ccudwx)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