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面对今天流动快速的社会现实,我们已很难去框定一个事物的单纯边界,身份和自我都越来越流动的时代,似乎沉静自身都可以成为一部课题。而对于版画这个绘画类别来说,面对局限的画面尺幅,机械化的制作流程,每个人都在限制之中去伪存真。我想对于每位毕业生来讲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技术上的苛刻要求、重复单调的印制过程,让自己不得不一步步剔除画作中多余和不必要的因素,一步步的面临着新的选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构建。由此,画作的呈现,同时也是对于自己的思考以及工作不断调试的系统化的过程,这种思辨的经验或者说系统的规划自身工作的经验,也许是版画专业对于学生的特有的思维训练。而所谓的人文的质感,个人的身份特征,也是在这种思维的不断调试中,一步步所凝结的产物。
面对即将过去的四年的大学时光,各位同学是否回顾过存在脑海中的一帧帧记忆,记忆这个特殊而又奇怪的东西,它自然而然的存在似乎没有什么逻辑和缘由,深浅自知。而当记忆的画面不断的串联并省视的过程中,也许同学们会看到一个不同于外衣下的真实的自己,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属于自己的青春。
21世纪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人类与世界不断的前行,而“前”这个线性的语汇,也许是敏感的艺术家在创作里最具开创性的一部分。当你背上这两份行囊,一份真实,一份思辨,去面对你们的未来的时候,也许它就是一体两面的阴阳,可以共同调节你的人生,你的前行。
韦嘉
版画
版画
届版画系—管庆恒
版种:石版
指导老师:李川
毕业作品:《造系列》共五张
作品简介:《造系列》这系列作品的创作源头是见证了老家隔壁一个水塘的开凿,建成,兴盛,衰亡,到现在的废墟的一个见证。曾经记忆里的那个池塘的那种不像水,而特别像一种粘稠状的,模糊而毫无抵抗力的那种黏稠力的那种非水的那种状态,记忆里的草,而不是清晰可见,也可能是那种乱如一团麻,而理不清的那种特有爆发力,那种挣扎不清的形如杂草的物质。《造之悟》《造之乱》正是我想要表达的那种有某些误读,而不能清晰可见的物质。压低色彩,加上对紫色的偏爱,创造出那种爆发力的属于自己心里面那种色调。也是对过去的一个思考,对那种微弱的希望,或者说一丝丝生机的一些感悟。
届版画系—贺金开
版种:平版套色
指导教师:李川
毕业作品:《花与少年》
作品简介: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作品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在我的观念里任何物像都可以成为
绘画的对象,所以我之前的作品总是成“脱节”成“点状”形式的贯穿在我的个人线索中。
于是针对这样的一些弊病,我从一件自己友绘画冲动的瓶子切入,手绘,然后进行版画的再创造,截取图像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局部,然后进行图形联想,形成新的画面,画面可能是具象,也可能是抽象的,一共绘制出了70多张的小画,我在其中提取出了一些反复出现的物像树.水.提取的画面氛围是抑郁并带有一点淡淡的忧伤。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就是上帝就是缔造者,我不仅是在创造自己的幽暗森林也是在幽暗森林中享受自己的生活。
届版画系—李怡君
版种:木版
指导老师:舒莎
毕业作品:《洞穴博物》
作品简介:作品源于一次探洞考察,年12月,我随重庆探洞队前往丰都县都督乡进行洞穴考察,搜集了当地的水文,气候,植被,生物,传说等资料。洞穴总是与神秘事件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纳粹在西藏寻找沙姆巴拉洞穴,传说其中有无尽的能量,东晋时期也有桃花源的传说,现实中也有织金洞,双龙洞的故事。
在前期的考察工作中,我们自然也了解到了关于洞穴的历史传说:李永焕寨,玛达怪物,唐朝兵工厂。它们的共同点是,真实的历史是无法还原的,事实上无论口头传说还是还是历史文献,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法。考察结束后,每个队员对这次的经历描述都有较大的差异(凉亭或被描述成镇妖庙),这种差异是由于自我意识,叙述习惯,个人兴趣,现实动机等原因造成的,“任何一个活态传说,在实际生长的时空框架内的每一次变异,并非只是无意识的自然变化,很多时候有其现实的动机。”(《民间传说的演变与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陈泳超)
其实洞穴并不重要,我的兴趣点在于历史书写中,自我意识,动机,表述方式的差异对其结果的影响。在《洞穴博物》的创作过程中,我采用版画中饾版的方式,制作了一系列洞穴考察的记忆标本,以真实的一手资料(自身的经历,照片),二手资料(网络,听闻,图解),联想,通过给他人描述事件让他人参与绘制的顺序进行“标本”制作,以期达到一种混沌的状态:由真实物件,场景,图解,传说,意识等组成的貌似可信的考察标本。
届版画系—司粉瑜
版种:凹版
指导老师:牟学谦
毕业作品:《谧境系列》
作品简介:在生活中充满各中喧嚣和诱惑,想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远离纷争。作品就是对我情绪的写照,安静的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又或在混乱的世界里寻找着什么......坚持心中的信念,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
届版画系—吴丽君
版种:木版
指导老师:舒莎
毕业作品:《Thewaytoaheart》
作品简介:《Thewaytoaheart》这一系列作品表达的是我的角度,对两性情感交流方式的一个理解:对于善用心的女性来说,天生理性的男性更像是用脑子谈感情,而不太用心。画面中男女“心脏”和“大脑“用植物的生长方式连结纠缠在一起,分别表现的是两性情感的感性与理性的交流方式。其中的植物更像是一种自我生长的思绪的表达,植物与人体器官相融合,比喻的是一种人在情感交流中,流露出的某种不可控的情绪相互影响连结,从此及彼的交流。画面大都使用了红、黄、蓝三种纯色的碰撞来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与人物形态的默然形成一种反差,烘托出一种矛盾怪诞的氛围,表现的是在两性交流中,内在与外在不统一的现象。而我用女性的视角看待两性的情感交流,亦是折射出了一种在情感交流上,女性对男性不用心的埋怨,却又理解其本性如此的矛盾心理。
届版画系—尹海艳
指导老师:金川
作品名称:《Edge-锋芒》系列
作品简介:来源于对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读,色块的交叉,碰撞,既是我对尘世物资的表达,也是人性的交叉和情感的渗透。相对于感性,我更喜欢理性的分析事物,方形之于我是一种理性的象征,线性结构之于我更是一种秩序与严肃的表达。至上主义-马列维奇,认为世间万物都可以用基本的几何图形表示。蒙德里安关于方形的独特见解更使我对图形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愫。
届版画系—张玉
版种:丝网版
指导老师:金川
作品名称:《EscapePlan·A》
作品简介:这组作品我用传统手绘制版,画面主要由许多几何元素的堆积重叠聚散并运用点状与格子的穿插形成贯穿这系列作品主要元素。画面充满故事连续性、无厘头、隐藏、偶然、图像背后隐喻当下我对身边一切感官与态度。
届版画系—周哲伊
版种:凹版
指导老师:牟学谦
毕业作品名称:《浮岸》《尘迹》《情疏迹远》《石语》《空山心语》《无痕》
作品简介: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亲人的离去,不经感慨一生中的悲欢离合和生命中不能由自己掌控的无力。时间如良药,渐渐就会抚平伤疤,但午夜梦回又总会真切的感受到伤痛其实并没有走远。以此而产生的创作灵感,进而创作以下作品,犹如隔岸又似虚无,如同生命中所不能掌控的事情。在我的作品中我想把我这段时间的敏感情绪传达出来,其实更多的是无奈和迷茫。绘画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可以让我把平日里不能说的话说出来,把平日羞于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在画里我能够更真实的做自己。
版画与印刷设计届版画系—李文华
指导老师:金洪钢谭璜汪宜康陈奥林
作品名称:《嘉庆·瑞安县志》
作品简介:
地方志,“一方之百科”与地情,为地方官员行政的参考和青年学子传承淳厚风俗、乡贤道德的官修教本。
瑞安,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商贸发达。出于“古书新作”的目的,选用龙鳞装的装帧形式,阅读上一目了然,来体现瑞安生活的快节奏。以长线贯穿全书,不仅抽象化表示贯穿县城的飞云江,更为体现历史的线索性。用图表编辑内容,为拉近古书与现代阅读方式的距离,迎合信息时代。瑞安是个对传统非常重视的地方,木活字仍被运用至
今,所以试图通过“再设计”营造一本质朴的历史书。
届版画系—喻丹丹
指导老师:金洪钢谭璜汪宜康陈奥林
作品名称:《ParticulateMatter2.5μm》
作品简介:
细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2.5μm、PM2.5)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其主要含有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作用的成分,部分成分如黑炭(blackcabon,BC)对太阳有较强的吸筹特性。PM2.5由于具有较长的大气滞留时间等特征,所以对环境质量、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及气候变化均有重要的影响。
作品由两部分组成:纸书+照片
照片:对于收集PM2.5这一行为的记录(部分)。主要在室外的开放区域。
纸书:PM2.5可以被人体直接呼吸或皮肤吸收致病,还可以随颗粒物的干湿沉降进入环境介质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吸尘器收集空气中的PM2.5,并将收集来的PM2.5融入造纸的过程中,造一本含有PM2.5的书。这不是一本供读者阅读的书籍,书的内容是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收集的PM2.5。
意在加深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警示PM2.5对于身体的危害,并拒绝PM2.5的产生。
(Ps:推荐作品顺序按照姓名字母先后排序以上文本仅代表个人观点)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