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近日,北京市国家安全局制定的《公民举报间谍行为线索奖励办法》正式实施。根据奖励办法,公民举报间谍行为,对侦破间谍案件起到重要作用的,最多可获奖励50万元。而诬告他人也将受到法律制裁。
目前可通过三种形式举报:
1.拨打国家安全机关举报专线“”;
2.向国家安全机关邮寄举报信件;
3.直接到国家安全机关举报。
邮寄和上门举报地址为: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9号
邮编:
同时设置10万至50万元、5万至10万元、1万至5万元三级奖励机制,举报人可自接到奖励通知之日起90日内,凭本人身份证明直接领取,也可委托他人代领。
但是间谍哪是那么容易好抓的?间谍长什么样,你告诉我,我分你一半奖金。国历君只在电影里见过。记得有一部电影叫《黑三角》,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吃老太太卖的冰棍。
凌元老师扮演的这名老特务,演得简直神了。潜伏多年,身份普通,但却是整场戏关键之关键
她在跟境外势力探讨下一步工作。老谋深算,心狠手辣。为窃取,传递我国“人防工程情报”费尽心机
甚至不惜用自己无辜的女儿来为她作掩护,利用女儿来传递情报
最终被扭送公安机关
发动群众抓间谍确实是个办法,不过跑题了,今天主要说说电影《王牌特工》里的英国间谍。
英国可以说是间谍文化的发源地,或许是因为军情五处、六处(分别成立于、年)等情报机关的成立时间远远早于美国中情局(CIA,成立于年)和苏联克格勃(KGB,成立于年,它的前身格别乌成立于年)的缘故。二战期间与法西斯的缠斗中,英国的情报机关发挥了不易为人察觉的重大作用,包括后来的计算机发明者阿兰·图灵在内的顶级科学家都被军方招募,进行破解德军密码的机密任务。在人们的印象中,间谍总是英伦血统的最为纯正。王牌特工(kingsman)此番惊艳亮相,只因熟悉中透出几许陌生。
间谍的王牌
在《王牌特工》中,主演科林·费斯和萨缪尔·杰克逊反复提到的“老式电影”,无疑是指已成为大多数人对间谍产生第一时间联想的《》系列,或者更准确点儿说,是指年现任邦德——丹尼尔·克雷格上任之前的那些《》电影。除了一眼就能看出的防弹雨伞、电击戒指、致命钢笔、打火机手榴弹等等经典邦德式装备外,《王牌特工》在无数细枝末节对这位间谍中的楷模表示了深切的敬意。例如那双能伸出带有剧毒匕首的皮鞋,便出自《来自俄罗斯的爱情》();帮助女主角升入太空的手控飞行器则与《雷霆谷》()中的手提箱直升机如出一辙;被正式招募前的降落伞速降训练,直接取自《太空城》()。小手表里的大乾坤也是《》的标配,从第一部《诺博士》到后来的《你死我活》()、《太空城》和《黄金眼》(),花样层出不穷,在《王牌特工》中,它成了一个可以迅速注射各种药剂的高效暗器。一个功夫过人的漂亮女郎,一个无所不能的后台专家(提供各种技术与装备支持),就连在喝酒时对马提尼的偏好和最终抱得美人归的大结局,统统都是继承自邦德的“优良传统”。王牌特工与邦德的最大不同,只在于前者不像后者那样来自实打实的军情六处,无需对任何单位负责,因此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行事准则大杀四方,击倒敌人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杀伤力也数倍于自己的老前辈。
《王牌特工》中暗藏玄机的“牛津鞋”,两只鞋相碰,涂有剧毒的尖刀就会从鞋尖亮出,也是特工哈特最爱的时尚单品
间谍的日常
因为总是有香车美女陪伴、高新装备傍身,风流倜傥又身手不凡,泡妞的同时顺手拯救一下世界,《》满足了人们对间谍的所有幻想。但要是认为真正的间谍都过得如此放荡不羁、纸醉金迷那可真是大错特错。要想了解一个真实间谍的日常,应该参考入选英国电影学会百年佳片的《伊普克雷斯档案》()。片中主角哈里·帕尔默没有招招制敌的拳脚功夫,甚至基本不动手伤人,而是像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人一样慢条斯理、起床吃饭上班睡觉。影片也没有《》的快节奏和视听刺激,情节显得慵懒而琐碎。哈里的任务并非以一敌百生擒或击毙匪徒,而是通过分析判断,挖掘潜藏的内奸和幕后黑手,因此对哈里的最大要求是懂得尽可能地隐藏自己,越低调越籍籍无名越好,但在必要的时候必须能够忍耐酷刑的折磨(这一点也是对于一个间谍要求最过硬的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哈里的饰演者正是《王牌特工》中的皇家特工头子迈克尔·凯恩,这位总是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英伦老牌帅哥温文儒雅,阳刚之中又带有一丝阴柔冷艳,实乃定义英式间谍的头号人选。由凯恩饰演的哈里·帕尔默为主角的谍战片后来陆续拍了四部,分别是《柏林葬礼》()、《亿万头脑》()、《北京特快》()和《特工风云》(),而凯恩本人还出演过不少经典谍战片,如《第四条款》()等。
间谍的自白
如果说哈里·帕尔默能让你基本理解间谍的日常生活,那么要想读懂间谍的内心世界,则必须好好看一遍《柏林谍影》()。该片取材自约翰·勒卡雷的同名原著,以冷战时期负责柏林情报任务的间谍利马斯的个人视角,展现了间谍世界的冷酷和无常,更昭示出间谍内心的孤独与荒凉。在尔虞我诈的情报任务中,他们不能有朋友,不能有私生活,因为任何一点多余的人际关系或生活轨迹都可能在日后成为敌人的把柄,成为自己的拖累。他们同样不能有信仰,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处心积虑的欺骗、欺骗、欺骗,不管事实与正义。约翰·勒卡雷的文字清晰地描绘出利马斯心底的彷徨与挣扎,而马丁·里特的电影则用清冽的摄影和单调的钢琴配乐将这种情绪烘托于纸面之上。
利马斯的生平后来被人们视作一个真实间谍的内心自白,这多半要归功于曾亲自干过间谍的约翰·勒卡雷。他18岁时,便被英国军方招募,担任对东柏林的间谍工作,退役后进入牛津大学进修,毕业后又以外交官的身份加入英国军情五处,亲历过无数秘密情报工作。因此,勒卡雷对于那个真实的间谍世界可谓再熟悉不过,他所描绘的间谍通常总是看似乏味枯燥,实则冷静缜密,于不动声色间观察周遭的一切事物,辨别自己需要的信息。情报才是一个间谍真正的诉求,而非武力破坏。勒卡雷的小说有11部被改编成了电影,其中不乏情节曲折起伏的引人入胜之作,如《巴拿马裁缝》()、《不朽的园丁》()等等,最与众不同的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与勒卡雷其他大部分作品的单线叙事不同,《锅匠》由五位主角各自的轨迹组成的关系网盘根错节,宛如一座迷宫。圆场(英国情报机构统称)中人远不像外人想象的那般光鲜亮丽,而是各自被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所困扰,他们与常人一样需要面对婚外情和绿帽子,一样在执行任务时感到害怕和颤抖。《锅匠》的主角乔治·史迈利(加里·奥德曼饰)是勒卡雷笔下的传奇人物,出现在他的多部小说中,《柏林谍影》中他只有寥寥三四次登场,每次却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史迈利看上去比哈里·帕尔默还要平凡如常,低调到简直有点窝囊,而此次执行的任务也是最令间谍头疼的揪内鬼(这是世界各国谍战片的优良传统,故事核心总是围绕着内奸与反算展开,我国拍摄的大部分谍战片都属此类)。但《锅匠》的独到之处在于,即便是寻找内奸的过程,也描写得波澜不惊,直至最终谜底的揭晓,也没有绝大部分悬疑片高潮处拨云见日的快感,而是始终予人感觉压抑逼仄。勒卡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