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悊学观念

北京看皮炎的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526093.html
函谷关

上溯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以黄老学说为基本动力展开的。最早期,是黄帝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前期叫做东周,以后才诞生了老子的学说和思想。老子的学说和思想,既是对上两千五百年的中华文化和道治、德治、仁治时期思想的总结,也是对后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展示和揭示。

我们中华传统根文化中的主根,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德道经》五千言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儒家文化是在对老子哲学思想部分继承的基础上,在入世哲学方面进行了充分地发展。在愚智时代治世领域,它的理论构架更容易被后人接受,从而可以透过它来了解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哲学观念,是“居于○”,始终站在“道○”当中;“用于一”,就是用这个“一”的德,来推动万事万物和社会的发展;“运于二”,就是可以用德来调控阴阳、运用阴阳认识万物的阴阳属性;“演于三”,是用他的唯德辩证法思想,来推演整个社会的生长层面,老子的确是观察到了所有事物的本质。

这一点,德国的莱布尼茨从数学的领域,对这个“○”、“一”、“二”、“三”也进行了验证。用二进位制表示十进位数字7时,是“”。“7”在中国古代是先天变化之数,西方也有上帝七天造物之说,这就揭示了老子的“三生万物”,它是指的阴性事物的“1”、阳性事物当中含的“1”和本源原动力的德“1”,共同合在一起,才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而不是阴阳二。阴阳二只是万事万物的属性,它不足以推动事物生长层面的变化。

所以,西方哲学提出来的是“一分为二”,而老子的说法是“一生二”。一个“分”和一个“生”,大家可用《说文解字》查。“生”,它里面有生机、有再现、有存在。“分”,里面是分裂、是对立,而且不断地分下去,随着越分越细,其中的精华就消失了。所以,为什么西方在哲学观念上始终争论不休?就是因为它并没有真正地吃透老子的哲学思想

虽然莱布尼茨绝顶聪明,也已认识到“虚无生万有,用一就足够”,可惜,他只是将这一理念用于他的数学,而没有用于他的哲学。这是因为,他长期在西方的宗教土壤上进行科学研究,使得他的思想认识不能升华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宗教文化而是道德文化的本质上,不能在《德道经》所阐述的道德文化基础上去认识宇宙。

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

《德道经》的文化,是超越一切宗教的,是包含一切宗教的,包括宇宙中所有的事物,因为它直承宇宙本源这一根本初始动力,所以任何后来者要想驳倒,都显得无能为力。很多西方人都有这个体会,认为老子《德道经》是丰富精神营养的井泉,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他们思想的营养就从《老子》中获得。

在德国,平均每四个家庭有一本德译本的《老子》,有很多人甚至还能朗诵其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德国皇家歌剧院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巴伦博伊姆,他在自己的艺术生涯当中,感觉到《老子》当中有能量,对他们艺术生命的延续有启迪作用;歌剧院还有一位歌唱家甚至能用标准的美声唱法演唱《道德经》的篇章。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虽然国人不予重视,但却已在悄然地营养西方的明智人士。

儒家文化是在老子文化基础之上诞生的。孔子曾经五次问道于老子,孔子称呼老子“犹龙乎”,老子也赞誉孔子是“人中之凤”。孔子的思想,是“据于德,依于仁,用于礼,演于艺”,刚好与老子文化形成一个完美的复合体,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根文化的大体系,还要加上从印度传来的佛学文化。

德国的一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两千五百年前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个轴心时代,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了佛学文化,柏拉图、苏格拉底在欧洲也创立了西方文化。佛学文化后来没有在印度继续延续,传到中国并且影响到整个世界。这益于在佛学的下面有儒学给它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人文基础;在它上面,有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古文化的精神境界,它才得以在中间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这三种文化都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不能轻易地否定、贬低哪一个。这三个支柱文化,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大系统。

在对文化的学习上,要有个先后。比如说,开启大智慧,要从根文化上吸取营养,然后再前进,所以要回到文化主根上,去解析我们祖先的文化,这样再展示开来,我们的人格就最完整,能量也会最全面,我们发展的希望也就更广阔。

老子石像

本文来源:选自《中华德慧智教育答疑汇编》,作者熊春锦,中国言实出版社,ISBN:9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babanaa.com/jtqk/10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