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有哪些兰山

兰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有哪些?

兰州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时,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一步步从愚昧走向开化,从荒蛮走向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众多的风景名胜、文明遗迹,不仅见证了兰州的演变,也给我们勾勒出一幅远古时代的兰州风光。透过曾经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看到"了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往事。

01

兰州鲁土司衙门旧址

位于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衙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明清时期甘、青地区颇具影响的鲁土司的衙门建筑群。原占地约4万平方米,今存3.3万平方米,其中明代建筑面积平方米,分衙门、官园、妙因寺三部分,均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东西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建筑布局以衙门中轴线为主,东北角为官园,西侧为妙因寺。

衙门由南到北依次排列着有大照壁、牌楼、仪门、提督军门、东西厢堂、大堂、如意门、燕喜堂、朝阳门、东西配楼、祖先堂和大库房等建筑组成的六组院落。院落与院落间利用地基由南向北逐渐抬升的处理手法,突出展现了衙门森严威仪的气势。衙门东侧配置书院、二堂、寝院等多重院落及花园,西侧列置山门、万岁殿、禅僧殿、德尔经堂、大经堂等。三组建筑高低错落,深邃威严,朱甍碧瓦,气势恢宏,堪称我国土司衙门建筑中的杰作。

02

明代肃王墓群

位于榆中县来紫堡乡上伍营村和黄家庄村之间。朱柍(?—),今安徽凤阳人。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洪武十一年()封为汉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为肃王。明惠帝建文元年()请求内徙,遂移藩于兰州。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卒。其后世历经余年承袭王位,最末一位明肃王于崇祯十六年()为李自成起义军破兰州时所杀。

墓主人为明在西北的10个藩王及妃子,即肃庄王、肃康王、肃简王、肃恭王、肃靖王、肃定王、肃昭王、肃怀王、肃懿王、薛夫人、肃王识鋐。面积约平方米。共有封土堆11座,墓向均朝南。曾清理4座,墓葬多为前、中、后三室砖墓。出土有墓志3合,陶器、玉器、金银器数件。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明代王墓的制度和明代史有重要价值。

03

红城感恩寺

位于永登县红城镇永安村内。明弘治五年(年)始建,弘治八年()建成,明嘉靖、清咸丰年间增修。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有山门、碑亭、东西僧房、力士殿、天王殿、东护法殿、西菩萨殿和大殿,其中牌坊、山门为清代重建,余为明代建筑,清代曾作局部维修。

大殿面宽三间,进深14.5米,灰瓦歇山顶,檐下施双昂斗拱。原有泥塑佛像尊,现存12尊。附存“敕赐感恩寺碑记”一通。保存情况较好,是一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对研究我省明清建筑的风格、建筑技术史有重要价值。

04

兰州黄河铁桥

位于兰州市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公元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9年(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

清光绪33年(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万两,由德国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达.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年改为“中山桥”。年,兰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黄河铁桥其独特的造型与白塔山建筑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现已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05

兰州八路军办事处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又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旧址有两处,分别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甘南路(原南滩街54号)和兰州市酒泉路(原孝友街32号),南北相距约米。 

年5月,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筹建时,通过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部,借用原甘肃镇守使马麟公馆的西院作为办公地点。年2月,办事处迁至孝友街。~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嘉伦、谢觉哉、伍修权等人,在此领导“八办”全体工作人员,为营救红西路军将士、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延安输送进步青年、确保共产国际交通线畅通、指导甘肃地方党组织建设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旧址甘南路部分坐北向南,一进三院,由倒座、厢房、过厅和纪念亭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8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旧址酒泉路部分系当时进步爱国人士王宗尧的宅院,坐西向东,由L形二层角楼、四合院和跨院组成,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06

兰州府城隍庙

兰州府城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创建于北宋,之后各代屡有维修,现存古建筑群为清代建筑。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兰州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四进院落。主体建筑以中轴线分左右前后排列,由大门牌坊、钟鼓楼、享殿、正殿、寝宫及其配殿、垂花门、东西厢房、六角亭组成。其中,大门牌坊是由明肃王妃墓前牌坊改建而成,位于轴线南部,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明间檐下施重翘十一踩品字斗栱,次间檐下施重翘九踩品字斗栱。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檐下施重昂七踩斗栱。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下层檐施重翘七踩斗栱,上层檐施重翘五踩斗栱。寝宫面阔五间,进深11.15米,单檐歇山顶,前檐出单坡抱厦,檐下施重翘七踩斗栱,前抱厦施重翘五踩斗栱。

兰州府城隍庙是甘肃省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之一,雕花琉璃屋脊和大量的砖雕,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水平,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遗存,具有较高价值。

07

兰州五泉山建筑群

五泉山建筑群位于兰州市城南皋兰山北麓五泉山公园景区内。主要包括庄严寺、浚源寺、二郎庙、文昌宫、大悲殿、武侯祠、地藏寺、嘛呢寺、酒仙祠、千佛阁、三教洞、清虚府、万源阁、青云梯、木牌坊、山门、半月亭、企桥、秦公庙、太昊宫、澄碧滴翠水榭和漪澜亭,共22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五泉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元,后经历代整修、迁移隋、唐、明、清建筑,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五泉山建筑群依山而建,以中麓牌坊至文昌宫为主轴,并有东西两翼,以两条山脚至半山的爬山廊,将整个中轴线上及其两侧的建筑环拱,形成闭合空间,使各组建筑遥相呼应。

庄严寺原位于城中鼓楼西,唐初建,元至元年间重修,明成化十六年(年)再修,年整体迁入五泉山保护,现存大殿3座,以“塑绝”、“写绝”、“画绝”而闻名,其彩塑生动传神,书法雄浑遒劲,壁画栩栩如生。

浚源寺始建于元,称皇庆寺,经历代重修,寺院坐南向北,二进合围院落。主体包括浚源寺寺门、金刚殿、大雄宝殿。

千佛阁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六年(年),是五泉山东岩顶端的悬楼,下临悬崖,以木柱支撑,类似吊脚楼。万源阁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年),为三层全木结构楼阁,四角攒尖。   

五泉山建筑群汇聚了寺庙、景园、民居、桥梁、娱乐等不同功用的建筑群组,展现了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等不同形式的建筑单体,是一处多元建筑文化的荟萃地,对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史、建筑技艺、建筑文化、建筑美学等有重要价值。建筑群、泉水与历代人文积淀共同构成了儒、释、道、民俗文化融合的大型园林名胜,是西北地区园林翘楚。

08

兰州金天观

金天观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东路。明惠帝建文二年(年)肃庄王朱瑛始建。经明、清两朝屡次修缮、增建,形成了现布局规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   

金天观坐北向南,依中、东、西三条轴线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九天门、元坛祠、法祖堂、真武祠、天师殿、雷祖殿及长廊、三清殿、玉皇阁、老子殿;东轴线依次为大门、过厅、魁星阁及其东西厢房、文昌宫、文昌宫东西厢房、云水堂;西路轴线依次为三公祠、慈母宫、华佗殿、道教大殿等。主体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结构为抬梁式,以双坡悬山顶建筑为主,主要大殿带前檐廊,厢房则有双坡和单坡以及少量的卷棚顶。建筑举架较缓,门窗木雕精美,墀头砖雕生动。   

金天观是甘青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对研究明清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较高价值。

09

青城古民居

青城古民居位于榆中县青城镇青城、城河、新民、瓦窑村。   

青城古民居分为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三类,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公共建筑包括青城书院和东滩戏楼。宗教建筑包括高家祠堂和青城隍庙。民居建筑包括45处,其中明代1处、清代33处,民国11处。

民居院落避风向阳、背山面水,以院落式布局为主,多为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等形式。采用单面坡或人字梁架形式、单檐硬山顶前出廊结构等建筑工艺。门楼有砖雕门楼、六柱门楼、垂花门楼,有的还建有木制大车门。此外,石雕、砖雕、木雕独具地方特色。   

青城古民居集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为一体,构成一个有机系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实物证据,对研究地方乡土建筑具有独特科学价值。

推荐阅读

左宗棠把兰州带入近代化门槛九寨沟曾经是甘肃的吗?

兰州,当我们谈论文艺:文艺与别离

读懂白塔山的前世今生:梦系白塔山

甘肃:中国的政治枢纽省

西北偏北,羊马很黑,你饮酒落泪,把兰州喝醉

点击阅读原文,有惊喜

兰山兰∣书写兰州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babanaa.com/jtqk/6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