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战争改编而成,年一组受过专业训练近百人的美军突击队,在非洲执行一项任务时,因误判情报,被敌军击落迫降至索马里。在双方人数和火力相差50倍的紧张情势下,数量不到百人的美军突击队必须对抗名以上索马里武装份子的猛烈攻击,堆积如山的弹壳洒落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战场上,可见得当时战况的惨烈。这场战争正是因为军方得知错误情报才误判情势,不但导致多名美军牺牲,任务也宣告失败。
《黑鹰坠落》像是拥有威猛冲击力的战车,把赤裸裸的现实撞入观众脑海,毫无喘息空间。这是它的缺点,一波波枪林弹雨和血红场面容易让人精神疲乏,失去观赏意愿。然这亦是它的优点,省了支线、没了矫情,毫无不堪负荷的道德批判,一切留给观众咀嚼体会。这是一部没有主角,没有英雄的战争片,更没有所谓战争电影的反战意识,但透过部队的对白里,倒透露出不同的讯息为何加入军队?不是因为喜欢杀戮,更非为了荣誉动章,而是为了弟兄们。当你在枪林弹雨中求生存时,眼见自己的同袍受苦受难,什么政客、什么政治,全抛在脑后。
电影改编自马克柏敦的同名小说,由颇负盛名的好莱坞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执导。摩加迪沙这个城市在电影中根本就是个军火库,是军火交易重镇,所有居民从老到小全部都会使用武器,真不知道美军是过于托大,或是因为他们未向美方购武,便以为他们不会有地对空飞弹,所以黑鹰直升机被击落了,而任务从挟持人质任务演变成营救弟兄的任务,但悍马车队和三角洲部队距黑鹰61号击落的地点,都有一段距离,透过指挥中心的卫星观察,指派最近的一组人马过去。可是这小组犹如以一挡百,仿如穿过全副武装的人墙,唯有靠地物掩避,才可能打出一条路来。
不论是地面部队,还是指挥中心,他们面临的是生死交关的危机处理,何任一个决定,都是人命的生与死。而空中的补给和观察飞行机队黑鹰小组,更是另种折磨,他们清楚的看到弟兄被困,在地面部队赶不及的情况下,武装民兵蜂涌而至,清楚的空中画面,观众看到黑鹰小组眼见的情况,他们知道唯有空中救援是最快的,黑鹰64号加人战局,不幸的是,当他们从直升机上放下人员的过程中,再次被击落!
连续两架黑鹰被击落,站在指挥官的角色,当然不愿再丧失任何一架昂贵的武器和人员,为了救援作为不必要的牺牲;当黑鹰62号一再申援时黑鹰64号营救任务时,将军只好一再确认他们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于是二人前往黑鹰64号击落处,找到受伤的飞行员一名,当他们面对几百名的气愤暴民与枪林弹雨,飞行员问:后援部队什么时候到。回答:我们就是。也就是说,他们二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与他同甘共苦,一旦弹尽,也就是死期。
片中,身居高位的将军只能靠直升机的画面及通讯兵了解战况,看不见地面战的险恶之处。汹涌而至的伤兵讯息使他慌了手脚,要求地面车队四处接应。却没想到当时情况危急,车队能走过一街口都算是奇迹。一个错误决定造成的悲剧,美国大兵们演绎的混乱、迷惑、震撼,让我们不禁感叹:这,就是战争。
雷德利·斯科特应用《角斗士》的特质,单纯化故事主轴,浅显化支线幅度,意在使观众聚焦于战争的惨烈状态。演技方面,艾瑞克·巴纳表现出胡特骁勇善战、不拘小节的特质,是几位明星中最抢戏、存在感最强的佼佼者。而乔什·哈奈特难得表现出一定的水准,表情虽不多元,却终于避免被叽不会演戏的窘境。
虽说这已经算是好莱坞偏见最少的战争片之一,《黑鹰坠落》仍有部分桥段隐约透出惹人厌的大美国主义。最明显是当地游击队被塑造成暴民,无组织一劲儿屠杀美军,借此衬出美军腹背受敌还顽强抵抗的英雄气魄。片中缺乏辨正之索马里人的观点,唯一句:你们美国人多管闲事,立场极度薄弱,不免被枪林弹雨的震撼掩盖,甚是可惜。而在这整部分钟,有分钟的战争场面的电影里,若妄想看到“所战为何”恐怕只是奢望,全然的美军观点,全然的美军伤亡,不可否认,透过如此残酷的战争场面,会让人对战争起寒颤。
由不解实况的将军口中说出口号:没有人会被遗弃!讽刺意味更显浓厚。原本支援用的王牌黑鹰战机,击落后便成为整军团的负担。救援时间远比真正打仗的时间还多,战情胶着是谁的错?错在轻敌。想想,精英突击队加上三角洲部队以及部分美国大兵,若能发挥预期战力,此战必如探囊取物。讽刺的是,许多人选择相信过于乐观的预估时间,以至于连夜视镜等装备都不带,等同于自掘坟墓。且军方高层难道不屑评估敌方火力?试问不知火力何能应战?错误的行动加上错误的决定,造就此役的悲剧。
本片的成功,制片居中协调、导演的调度与影像掌控,演员认真的付出,方能将年索马利亚美军所面临的困境重现,让观众体验这次“不可能”的任务。十九条人命,并不能体现这场战争的艰困,伤兵及索马里的死伤人数,才是战争付出真正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