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边疆可以从ldquo新清史

Whatcanbelearnedfromthe""NewQingHistory"":""Re-discussionofthenatureoftheQingEmpire:RespondingtotheNewQingHistory""

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不论人们是否同意把美国“新清史”研究看作一个“学派”,它所倡导的那种风气无疑反映出某些非常有自身特点的共同的学术旨趣和主张。

中国学术界对“新清史”的评论,一般说来是贬多褒少。记得几年前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议论,说中国学术界除了一个“业余学者”(这是在指责我讨论满族史属于业余水平),几乎无人搭理“新清史”(大意如此)。最近读到新出版不久的《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汪荣祖主编,台北:远流版,,8),亦言及“在年前后涌现[针对新清史的]批判的声浪”。本书的出版,似乎也可以看作是这一“批判的声浪”的后续动作。收入本书的八篇论文里,只有一篇对“新清史”有比较具体的正面肯定,还遭到主编者在“导论”中的长篇批评。

至少在我印象里,对“新清史”的评述似乎经常带有如下特点:它往往隐含着对于“政治不正确”的高度、甚至过度猜疑;评论中的学术取向越强,批评就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是学术性很强的评论,也率多脱离西方知识界的共同认知背景去解读“新清史”的研究成果,因而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对研究人“别有用心”的误会。“新清史”本来就不需要有什么人去为它辩护。问题在于,如果它也可能对我们步步深入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有所助益,那就不应当拒绝这一借鉴的机会。

标志着“新清史”在学术界现身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或许就是罗友枝发表于年的《重新想象清代: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尽管文内并未使用“新清史”、而只用了“学术新思路”(thenewscholarship)这样的提法,也尽管作者在文中所倡导的那样一种清史研究新趋势在其时业已初见端倪。这篇文章引起何炳棣的强烈不满,他的应答以《捍卫汉化》为题,同样发表在稍后的《亚洲研究杂志》上。

何文将罗友枝的主张归结为“在汉化和满族与内亚诸非汉民族关系之间生造出一个错误的二分法”,由此指责罗友枝强调清王朝的满族特性,就是要全盘“拒绝接受汉化的观念”。但是细读罗文便不难发现,这实际上绝非罗友枝的原意。她诚然说过,辽、夏、金、元等朝在任用汉人官僚的同时“却都抵制汉化”;她的确提出,“将汉化从中国历史编撰学的中心议题位置上挪移开去,乃是今后的研究应予以集中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babanaa.com/lshg/3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