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点

北京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作者:贺杰张新萍

选自: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3(12)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感染性疾病,各年龄组儿童均可罹患,不同组织器官均可能受累,其中尤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能够进行自我复制、有能力在体外不依靠活体细胞而生存的最小微生物。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不同年龄段儿童普遍易感。近些年多项临床研究表明,MP也是造成呼吸系统以外多器官系统损伤的重要原因。MP感染可以损害神经系统(如脑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心脏受累(如心肌炎、传导障碍、心力衰竭等),皮肤(如皮疹、黏膜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骨骼肌肉损伤(如关节炎、多关节痛等),血液系统(如溶血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凝血异常等)等。而神经系统损害是较为常见的肺外并发症。近年来MP脑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而儿童尤为多见,病情重,进展快,严重威胁小儿健康。现对MP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进行介绍。

1 MP感染的流行病学

全球每年均有MP感染报告,持续散发或不定期流行,每3~7年可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在家庭内,MP有较高的传染概率,暴发则往往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封闭场所。暴发流行期间,MP感染率会以3~4倍概率递增,感染者多数为儿童和青少年,导致暴发流行的原因主要是机体免疫力减弱和新的MP亚群出现。MP感染无显著性别差异。MP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免疫状态有相关性,反复感染者少见。3岁之前婴幼儿常表现为轻症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是MP感染发病高峰年龄[1,2]。MP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不同地区高发季节可能不同。我国北方以冬季多发,而南方则以夏秋季为多[3,4]。

目前多个研究发现部分神经系统疾患,如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炎、脑梗死等,与MP感染相关,其中又以MP脑炎为最常见,约达70%以上[5]。据国外以往的综述报道,在所有MP感染患者中,累及神经系统的比例约为0.1%,而住院患者的比例则可能达7%左右[6]。国内研究报道MP感染患儿中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比例为2.60%~9.06%[7,8]。

2 发病机制

截至目前,MP引起CNS损害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发病机制非常复杂[9,10]。MP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可能有如下机制参与:Goebels等[11]在l例死于MP感染导致的神经系统肉芽肿血管炎患者的尸检中发现脑内有MP样结构,表明可能MP直接侵犯了CNS。从患者病程早期的脑脊液中分离出支原体,也证实病原体可能通过直接侵入CNS而造成损害。可能是MP通过黏附于细胞表面的神经氨酸受体,从而损害细胞,其代谢产物过氧化氢、氨、蛋白酶及神经毒素等作用于组织引起相应部位的病损。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呈多边形,可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从而吸收自身所需养分。同时支原体内含磷脂酶,可水解宿主细胞膜上的卵磷脂结构并释放酶代谢产物,影响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功能[12]。另外的观点认为MP感染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均有关。MP细胞膜糖脂抗原与人体脑、肺、心、肝、平滑肌等组织存在共同的抗原结构。当MP感染机体后可导致相应的组织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通过补体和免疫细胞介导免疫炎性损伤[13,14]。MP感染导致CNS病变可能与引发了宿主的免疫应答有关。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IL)-6、IL-8、IL-18等细胞因子可能与MP感染所致CNS损害有关[14]。另外还有支原体感染所致的血管栓塞学说、神经毒素学说等,但均未得到进一步证实。

3 临床表现

MP脑炎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播散性症状,也可表现为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如视物不清、共济失调、感觉异常或偏瘫,甚至还可能出现嗜睡性脑炎的症状,亦可能出现小脑或眼球运动障碍为主的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引起脑积水,脑炎有时还可能反复出现。大部分有脑膜刺激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且部分患儿可能以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并不一定要有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的前驱病史,但是可在病程中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8,15,16]。

4 辅助检查

既往曾将脑脊液MP-IgM作为诊断支原体脑炎的重要依据,但阳性率较低。可能与IgM为大分子难透过血脑屏障有关。MP感染后1周左右可在血清中检出IgM抗体,脑脊液中则需1~2周才产生抗体[17]。因此目前有部分文献不再认为MP-IgM阳性是诊断支原体脑炎的必要条件。MP脑炎的脑脊液常规可正常或轻度异常,可有糖、蛋白的轻度增高,氯化物一般无异常,与病毒性脑炎改变相似。

脑电图改变无特异性。多表现为背景节律慢化,部分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且持续时间较长。甚至部分患儿在临床症状消失时仍可能存在脑电图异常[8,18]。

MP脑炎的常见病理改变为白质脱髓鞘、炎性浸润、血管周围水肿、胶质细胞增生等。这一病理学基础为磁共振成像(MRI)提供了依据。MRI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密度分辨率,脑组织内灰质白质对比度高,对软组织异常信号的识别有极高的敏感度,因而对于脑组织轻微的水肿及信号轻度异常亦可识别。脱髓鞘、炎性水肿均为水分增加,故MP脑炎MRI表现为T2加权成像(T2WI)高信号,T1加权成像(T1WI)低信号。主要表现:(1)脱髓鞘白质内多发、散在的点状、斑片状高信号及脑室旁斑片状高信号;(2)脑水肿两侧大脑半球弥散性高信号;(3)灰质水肿,即灰质皮质内出现脑回状高信号。且病情越重MRI检查阳性率越高,改变越明显,预后越差[19]。MRI的主要作用在于明确MP脑炎病变范围及程度,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及评价预后提供较可靠依据。

5 诊断

截至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儿童MP脑炎的统一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患儿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支原体感染病史、脑脊液、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目前临床医师接受度较高的一般是袁壮和薛辛东[20]提出的标准:(1)病前1~3周有呼吸道、消化道等前驱感染病史;(2)有CNS受累引起的临床症状与体征;(3)脑脊液MP-IgM阳性≥l40,且有压力升高,细胞计数、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氯化物正常;(4)血清MP-IgM阳性≥140,同时排除其他细菌与病毒感染;(5)脑电图、CT/MRI等改变作为参考。

6 治疗

MP脑炎的治疗目前无特效治疗,以综合对症治疗为主。重要的治疗措施包括早期足量抗感染,对于有颅高压症状者予降颅压、免疫调节,反复惊厥者积极予止痉治疗。

支原体因缺乏细胞壁,因此β-内酰胺类药物对MP无效,而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及四环素类均为敏感药物。因儿童的特殊性,目前主要选用对儿童不良反应少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目前认为阿奇霉素相对疗效较好。因为阿奇霉素在血中分布的浓度高,且透过血脑屏障好,而其他大环内酯类类药物相对以脏器中浓度高。给药疗程以不少于2~3周为宜。在发病初期,足量、全程、定时经静脉途径给药的治疗是必要的[21,22,23]。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可早期足量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进行冲击治疗,剂量一般为mg/(kg·d),连用3~5d。推测IVIG的作用机制为在不抑制机体产生主动抗体的前提下,封闭支原体抗体,同时增强免疫杀伤细胞的功能,改善MP对机体的侵袭作用,削弱机体的免疫反应,减轻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对控制病情发展有一定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阿奇霉素联用IVIG疗效优于单用阿奇霉素[21]。

针对免疫介导学说,也有学者认为可在急性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但一项国外早些年的研究表明激素的疗效并不肯定[6]。国内的一些小规模研究认为小剂量的激素可以抗炎减轻脑水肿,对改善症状有帮助[8]。

另外,对于有条件者亦可考虑试行血浆置换疗法。但这方面的经验不充分,有待临床进一步实践。

7 预后

MP脑炎的预后与临床表现、起病年龄、影像学改变及是否及时治疗等均有关。对于临床表现越重、年龄越小、起病越早者预后越差。以CNS症状为首发表现者预后差,长时间不能恢复的意识障碍和频繁抽搐者,脑电图及头颅MRI改变明显者常可能留下后遗症。因此当临床医师接触到有CNS改变的患儿时,除了考虑常规感染,还需警惕支原体感染的可能,以便及早诊断、及时治疗,降低病残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babanaa.com/lshg/8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