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零摄氏度下会结冰,这是当代小学生都知道的生活常识,尤其在冬天,由于室外温度太低,所以经常会出现结冰的情况,包括在夏天,有了冰箱的发明,都能制造冰块,但在几千年前的技术不先进的古代,夏天也有人们使用冰块。
在纪录古代的历史文献以及各种书籍中就曾提到过“夏造冰”技术,这是一种用热水去制冰的技术,虽然用热水制造冰听起来就很不可思议,但是不得不承认古人确实很有智慧。
古人的冰都是从哪来的?
我国古代夏季要想有冰块使用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储存冬季的冰,冬天温度低,非常容易得到冰块,夏季虽然温度高,非常热,但在一些高山洞窟或者地下洞穴中,温度就比较低,于是就可以将冬天收集到的冰块储存到这些地方,以供夏天使用。
为了更好储存冰块,古人还经常对高山洞窟以及那些地下洞穴进行修建,或者建造人工冰窟专门用来储存冰块,往往花费巨大,而且冰块也会融化不少,幸存的冰块并不多,因此在古代并不是人人都能用上储存的冰块的。
第二种办法就是夏天制造冰块,有很多人都在想,古人不仅没有冰箱或者冷柜之类的工具,也没有现在的技术先进,怎么能在夏天制造冰块呢?
西汉时期的《淮南完毕术》最早记录了“夏造冰”,这是一种用热水制冰的技术,以此来满足人们的用冰需求。
除此之外,还能用硝石来制冰,首先准备一大盆水,在大盆中还要准备一小盆水,然后将其放在密闭的空间中,再往大盆中不断加入硝石,利用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从而得到冰。
“夏造冰”的原理是什么呢?
在《淮南万毕术》中就记载了“夏造冰”的方法,简单来说是用热水来造冰,首先将沸水放置在瓶子中,再将瓶口给密封上,最后将其沉入井底,三天后就会生成冰。
到了现代,我们已经能发现在古人的“夏造冰”中蕴含着物理知识,利用的是在气压低的地方,水的冰点会升高的原理。
对此,有学者认为,井底虽然比较深,气压较低,可古代井的深度也不可能达到几百米,因此利用气压降低,冰点最多只能提高1摄氏度左右。
于是有学者提出了“焦汤效应”,指能够通过多孔物质发生的不可逆绝热膨胀而导致温度骤降的现象,古人密封瓶口时,选用的是丝织,缝隙多,这样沸水所产生的高压气体通过这些缝隙达到低压一方,使沸水能够迅速降温。
针对“焦汤效应”,学者李志超还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开始时,温度确实下降的非常快,但是之后温度下降的就比较慢了,而且并没有得到冰,当时这个实验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之后又经过多次实验,才证明了“夏造冰”的可行性,但是要求的条件非常苛刻,技术难度极大,而且制造出的冰还非常少,可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冷水制冰好还是热水制冰好呢?
水在零摄氏度下会结冰,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冷水制冰好,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根据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热水变成冰的速度其实要比冷水快,这一现象被称为“姆潘巴现象”,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姆潘巴发现的,指的是在相同体积、相同质量以及相同的冷却环境下,温度较高的液体要比温度较低的液体先结冰。
对此,还有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认为冷水中更容易溶解气体,热水溶解气体较少,更容易形成对流,另外,热水与冷水相比,更容易变成水蒸气挥发出去,散热条件好,水分又较少,因此热水比冷水更容易冷却变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