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1-1
灵泉1-2
灵泉1-3
灵泉1-4
灵泉1-5
灵泉1-6
灵泉1-7
灵泉1-8
灵泉1-9
灵泉1-10
灵泉1-11
灵泉2-1
灵泉2-2
灵泉2-3
纳姆德夫4
纳姆德夫早期的马拉地语作品充满了印度所称的“萨古那巴克提”,或者是对上帝的虔诚,就像他所表现的那样。就像米拉.贝(MiraBai)在她早期的巴赞bhajans(赞美诗)中歌唱奎师那的伟大一样,纳姆德夫的马拉地语诗歌也歌唱毗湿奴(Vishnu)的一种形式维塔尔.德夫(VithalDev)的伟大。但当纳姆德夫到达北部的旁遮普时,他越来越转向尼古那巴克提(nirgunabhakti),即献身于无形。这是圣人之路后期模式的特点,即圣人和大师的教导,是神秘主义的最高成果。人们不禁要问,旁遮普这块神圣的土地是否有自己的传统,把自己灌输给出生在那里或定居在那里的圣人。值得注意的是,巴巴·法里德,在纳姆德夫和他之后的锡克教古鲁(明师),以及所有与旁遮普有关的伟大的灵性人物之前,一直是尼古那·巴克提的倡导者。无论如何,从马哈拉施特拉邦到旁遮普的转变对纳姆德夫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始用印地语写作,而不是马拉地语,他后来所有的著作都是用印地语写的。他们歌颂“无形的绝对的”伟大,而且他们的语言以其直接和简单而著称。当阿将·德夫(ArjanDev)上师来编纂《本初经》(GuruGranthSahib)时,他在那本伟大的灵性经典中收录了圣·纳姆德夫(SantNamdev)的60首作品。
纳姆德夫赞颂了那个“无形的绝对者”,祂是万物的神,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出生阶层没有分别。纳姆德夫本人来自于手工业阶层,而这些手工业者属于低级种姓。当他布道反对宗教偏见和种姓划分时,他遇到了很多来自主流派别的反对。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从马哈拉施特拉邦搬到了北方,但即使在旁遮普,他也受到歧视。圣人们不仅在宣讲上帝的慈父之道和全人类的手足情谊,而且在实践这一真理时,常常引起根深蒂固的敌意。我们擅长创造等级和分裂。无论如何,圣人们有着合一的生命观点,他们勇敢地反对人为造成的分裂和不公正。
在古达斯普尔(Gurdaspur)的村庄里,圣.纳姆德夫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定居下来,他被禁止在寺庙里唱他的赞歌。因此,他面对着入口,在外面吟诵,他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魅力,人们都簇拥在他周围。牧师和学者们很生气,命令纳姆德夫从前面离开,到寺庙的后面去,纳姆德夫没有任何反抗,遵从了这个命令。但据说当他坐在后面的时候,寺庙竟然转了半个圈,直到它的入口正对着纳姆德夫唱歌的地方。挚爱的上帝多么奇妙,从此以后,这个村庄就因这个奇迹而得名,因为旁遮普语中的古曼(Ghuman)字面意思是“向后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